教师资格

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题库 >

2022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每日一练答案(8.02)

山东中公教育 2022-10-24 09:10:52 中公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科目一(1-2)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A选项,既然考试是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和工具,那它就只有工具属性,而不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不同的考试观,在于赋予考试什么样的作用,进而如何设计考试、组织考试、实施考试和对考试结果进行处理。当前,我国的考试制度,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或是学业考试,均具有明显的选拔性,导致了整个教育领域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倾向,所以考试只具有工具属性,不具有教育的本质属性。

B选项,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和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力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考查参加考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此说法正确。

C选项,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因此,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也需要正确发挥考试的功能。考试在素质教育目标的督导下,能够有效引导、促进、激励、调整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发展。考试过程与素质教育全过程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构成统一。

D选项,违背了新课改评价观。新课改评价观强调要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过程,反对甄别与选拔。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D选项。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课改的学生观,属于理解类知识。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选项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指学生处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选项B学生的差异性指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同的,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

选项C学生的创造性指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应当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选项D学生的发展性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不能因学生的错误而完全否定学生。

题干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出选择,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因此选择A。

科目二(3-9)

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说包括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需要起源说、交往起源说等。

选项A,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苏联的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选项B,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代表人物是沛西·能、利托尔诺。

选项C,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不区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代表人物是孟禄。

选项D,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各宗教。

题干考查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起源说,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A选项,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原始性,不正确,古代学校教育已经有所发展,且不符合题干要求。

B选项,教育的同一性是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的同一性表现为同一氏族中每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因为原始社会的分工只是按性别进行的,与此相关,人们接受教育也仅在性别和年龄上略有差别。题干提及的是古代社会的教育,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

C选项,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道统性,要服务于统治阶级之道,因此不是完全独立的。

D选项,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受教育者一般是王公贵族。“有教无类”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题干中描述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突破了古代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综上分析,A、B、C三项与题干说法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5.【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选项A,梁漱溟提出了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强调政教合一,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合一,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相结合。

选项B,晏阳初主张乡村平民教育,被称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提出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选项C,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选项D,黄炎培被称为“职业教育之父”,提出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

综上所述,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所对应的观点或地位。

A选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B选项,陶行知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C选项,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的名言是“人类灵魂的工程”。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他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D选项,福禄贝尔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而且他的思想迄今仍在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

题干中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是加里宁。

综上所述,故本题选择C选项。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的地位。

A选项,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

B选项,《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C选项,《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它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具体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它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因此有人称它为“教育学的雏形”。

D选项,《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综上所述,故此题选C。

8.【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

选项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教育目的,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选项B,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课程设置、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选项C,社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明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获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方的统一体。狭义的社会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D,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综上,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故本题选择A选项。

9.【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以及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筛选,撤换与时代要求不符的文章主要是为了适应文化的发展,去粗取精。这是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的表现。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文化传承指的是通过教育将文化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C选项,文化创造指的是通过教育产生新思想或新产品。

D选项,文的化融合是不同文化在传播、接触、采借、移植的过程中相互调整、适应,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综上分析,排除ACD选项。故本题选择B选项。

中学科目二(10)

10.【参考答案】

此说法正确。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可以将其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猜你喜欢

查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备考公开课
山东公职类备考公开课
点击查看

教师资格<

招考信息

考试公告 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 成绩查询 面试公告 资格认定公告 考试动态 信息汇总

报考指导

阅读资料

考试题库

各项目入口一键直达<